•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绿色食品专栏>>媒体关注

博白打造桂圆产业“金名片” 一颗桂圆甜了千万家

2025-09-11 15:51     来源: 玉林日报
【字体: 打印


    在“博白桂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博白桂圆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双引擎推动下,博白桂圆肉如今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每公斤售价达56元,依然供不应求。

    博白县桂圆产业协会会长、广西广投干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浪华表示,这颗传承千年的小小桂圆,已发展成为覆盖全县、带动15万余人就业的富民支柱产业,真正实现了“中国桂圆看广西,广西桂圆看博白”。

    自然禀赋与千年传承,筑牢产业根基

    博白县位于桂东南地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桂圆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作为客家人传统的“四大家树”之一,博白桂圆(龙眼)种植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明清时更被列为贡品。1991年,博白被评为国家优质龙眼生产基地;次年,荣获“桂圆之乡”称号。

    “每年8月加工旺季,核心产区三滩镇处处清香四溢。来自广东、福建、上海等地的客商云集于此,看品质、谈订单。”邓浪华介绍,博白桂圆肉经烘干后干爽成粒、色泽金黄、清甜可口,深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

    “博白桂圆肉产品不只是一款零食,更是有文化底蕴的滋补品,发展潜力大得很!”广西涛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涛说。该公司作为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已从早年“骑摩托车走村串户收购”的传统经营模式,发展为拥有6500多平方米厂区、1500平方米的十万级净化车间的现代化企业,并与北京同仁堂、大参林等知名企业合作,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洲。

    多维赋能,构筑发展长效机制

    博白桂圆产业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曾经,该产业一度面临“有产品无品牌、有品质无标准、有市场无溢价”的困境。为扭转这一局面,近年来,玉林市与博白县多部门协同,从科技、品牌、市场三大维度综合施策,系统构建品牌成长生态。

    科技赋能方面,博白县依托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项目,从源头和技术两端发力,推广“石硖”“储良”等优质品种,精准优化品种结构;全面推行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动绿色可持续种植。目前全县已培育2家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建成2个标准化种植基地。

    品牌建设方面,以“地理标志”为核心,玉林市与博白县持续强化品牌效应:2010年“博白桂圆肉”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8年“博白桂圆”获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培育了“客家桂圆”“涛涛”“圆来”等一批本地品牌,8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迅速成长;2020年“博白桂圆”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名单,2024年“博白桂圆肉”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品牌价值榜单显示,“博白桂圆肉”品牌价值达9.19亿元,“博白桂圆”达7.03亿元。

   市场拓展方面,博白县积极搭建产销平台。今年6月,“桂字号”博白桂圆产销对接活动在重庆举办,4家企业达成4200万元合作,产品首次规模化进入西南市场。同时,博白桂圆加工品已出口加拿大、新加坡等地,逐步构建起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市场格局。

    三产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通过‘公司+地理标志+合作社+农户+互联网’模式,我们带动2000多户农户增收。”黎涛介绍,公司与广西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研发桂圆人参羹、桂圆糕等20多种深加工产品,市场反响热烈,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

    目前,博白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桂圆肉加工集聚区之一。2024年,该县龙眼种植面积达12万亩,从业人数超15万,年加工鲜果8万余吨,产出桂圆肉9000多吨、桂圆干约700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将突破8亿元。

  


    访问统计 | 站点地图

    注:本网为政府公益性网站,转载文章是为“三农”提供免费信息咨询。如所转载文章的作者或单位不同意转载,请与我中心联系。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电话:0771-2182500、2182501
    承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信息中心 电话:0771-2182857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青山路8号(530021)

    桂ICP备19006652号 网站标识码:4500000028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