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组织的广西“桂字号”农业品牌媒体采风团走进贵港市,围绕贵港重点“桂字号”农产品展开实地调研。从池畔水面到云岭茶垄,从枝头果香到市场终端,“桂字号”以生态立基、科技赋能、品牌驱动,在贵港构建起特色突出、链条延伸、融合紧密的现代农业体系,勾勒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图景。
金田黄沙鳖:一池清水养出“水中金”
5月8日,采风团一行走进桂平市金田镇臻园龟鳖家庭农场。养殖场负责人蓝锋一边领路,一边介绍“当家品种”——金田黄沙鳖。“你看这只,五年生,刚好六斤。”他小心翼翼地将一只成鳖托出水面,其背甲泛着金色,裙边饱满厚实,“在广东市场一斤能卖65元,还不够卖。”
黄沙鳖是中华鳖的地方优良品系,因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被称为“水中人参”。“我们不图快,三年以上养殖周期,一池鳖得养三年半起步。”蓝锋说,他们坚持低密度仿生态养殖,全程投喂小鱼小虾,成活率高、品质稳定。“这行靠的就是口碑,市场上比的是质量,不是数量。”
走进饲养区,只见水池依“井”字分布,管理看板上标注着不同批次、饲料配比与水质监测数据。“从种鳖到鳖苗再到商品鳖,全流程都在我们自己手里掌控,一年育苗20万只,年产值接近200万元。”蓝锋说,过去解决的是“养得活”,现在更注重“养得精”,农场还同步发展珍珠鳖、角鳖,实现多品种布局,商品鳖不仅远销粤港澳,还出口到东南亚地区。
桂平西山茶:一缕山雾育出“云中茗”
在桂平市紫荆镇小江村,云雾缭绕中,西山碧水茶园有限公司打造的十八河茶文化博览园映入眼帘。公司负责人姚卓帆介绍,这里既是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也是集茶文化展示、茶旅体验、原种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桂平西山茶因长期生长于600米以上的山谷云雾间,昼夜温差大、漫射光充足,形成了“无苦涩、香气高”的独特风味,茶汤澄亮、滋味鲜爽。“这片野生茶林藏得深,要走上几个小时才能到。”姚卓帆说,他们坚持不施农药、不用除草剂、限量化肥,虽然亩产较低,但胜在品质稳定、口感甘醇。
园区内建有茶叶初制车间、茶艺展示空间及户外研学营地,可实现从采摘、杀青、揉捻到冲泡品饮的全流程体验。2024年,茶园共接待研学团队百余批次,培训农民超3000人次,成为广西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教学点。
“我们不仅种茶、制茶,更把茶文化带给更多人。”姚卓帆说。目前企业拥有两个基地,总面积1100亩,年产干茶近百吨,主打绿茶品类,产品销往南宁、广州、深圳等地,部分高端产品还打入国外市场。作为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名录中的“桂字号”名品,西山茶正逐步从“深山小茶”走向“国际市场”。
平南石硖龙眼:一枝新绿结出“金果果”
平南县大洲镇石硖龙眼核心示范区放眼望去,3500亩龙眼林郁郁葱葱,果农抢抓农时进行疏花修枝。“现在要及时清掉弱花、剪掉空枝,这样果实才能结得密、长得好。”颖绿龙眼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骆小敏一边示范操作,一边介绍。
龙眼林下铺设了水肥一体化系统,边缘设有冷藏保鲜车间和初加工区域。“我们现在主打‘富硒龙眼’。”骆小敏介绍,果园不仅产鲜果,还布局龙眼干、桂圆肉、果糕、饮品等多品类加工,提升附加值、延长销售季,95%以上产品实现初加工,精深加工比例超三成。
在直播带货点,一位电商主播正讲解桂圆干的功效与口感。“我们跟平台合作,很多果直接从地头进仓,最快48小时送到客户手中。”工作人员说。
“全县石硖龙眼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值近14亿元,是平南县第一大水果产业。”平南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通过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石硖龙眼产业,形成链条紧密、覆盖广泛、产销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让这颗“金果果”绘出一条富民强村之路。
桂ICP备19006652号 网站标识码:4500000028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