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油菜病虫害防控工作,确保油菜生产安全,助力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关口前移、治早治小”的防控策略,紧盯油菜播种期、苗期、蕾薹期、花期和青角期等病虫害预防控制关键时期,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及科学用药等各类防控技术措施,合理施用杀虫剂、杀菌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实现防病虫控危害和提单产有机统一。
二、防控措施
(一)农业防治。1.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抗(耐)病虫性好的油菜品种。霜霉病、病毒病发生严重地区推荐选用甘蓝型油菜品种。2.合理轮作。选择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换茬,条件适宜地区建议广泛实施水旱轮作,可有效减少田间病菌和害虫数量。3.加强田间管理。菌核病常发区要深耕深翻,及时清洁田园,清除残株败叶,合理密植,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菌核萌发。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老黄脚叶和病叶,减少虫卵和菌源,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科学施肥,在油菜初花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速效液体硼肥(用量按使用说明),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二)土壤处理。菌核病常发区结合深翻播种和科学施肥,选用盾壳霉、木霉菌以及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对土壤进行处理,可加速腐烂土壤中菌核,减少田间菌核数量。可使用石灰氮(氰氨化钙)提高土壤pH值,预防根肿病发生,对于育苗移栽油菜,应采取苗床消毒措施,移栽后选用氟啶胺等药剂浇苗定根;直播田处理药剂可选用含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生物菌肥进行土壤处理。
(三)种子处理。针对防控对象选用合适的种衣剂对油菜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减轻苗期病虫为害程度。预防病害可选用生物农药多粘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进行包衣或拌种,预防苗期虫害可选用噻虫嗪等进行包衣或拌种。拌种时不要加水,否则会造成不出苗,晾干后播种。
(四)理化诱控。油菜苗期,应用全降解黄板诱杀蚜虫、黄曲条跳甲等小型害虫,根据蚜虫发生情况,在田间每亩悬挂20—30块黄板诱杀蚜虫;应用灯光诱杀,每30—50亩安装1台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鳞翅目害虫成虫。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发生较重的区域可每亩挂放1—3个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害虫雄性成虫。
(五)科学用药。在多种病虫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应重点抓住首要病虫,兼顾其他病虫,采取“一喷多防”的策略。适时使用生物和化学农药防控,注意轮换用药,防止抗药性产生;要严格按照标签标注的用药量和方法科学施用农药,注意花期施药对授粉蜜蜂的不良影响。
1.油菜菌核病。结合播种深翻,施用盾壳霉或木霉菌等生物菌剂,加速土壤中菌核腐烂,减少田间菌核数量。油菜盛花期至终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在1%以下时进行药剂防治。一般防治1次,在盛花期(一次分枝开花枝率100%、二次分枝开花枝率30%)施药。如开花期—角果发育期遇阴雨,则需防治2次,第一次防治在盛花初期(主茎开花株率达95%以上、一次分枝开花枝率20%)施药,第二次防治在盛花期施药。菌核病发生初期可选用盾壳霉、地衣芽孢杆菌等生防菌防治,发生较重时可选用咪鲜胺、氟唑菌酰羟胺、啶酰菌胺、腐霉利、异菌脲等药剂。
2.油菜霜霉病。从苗期开始,病株率在20%以上时开始喷药防治,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施2—3次,喷药时注意叶片两侧均匀喷雾,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可选用乙蒜素、代森锌等药剂喷雾防治,可以结合油菜菌核病防治混合用药。
3.病毒病和蚜虫。蚜虫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有效消灭蚜虫是防治病毒病的关键措施。在苗期和大田期可用金龟子绿僵菌生物制剂或溴氰菊酯、噻虫嗪等化学药剂喷雾叶片正反面,每隔7—10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在病毒病发病初期用吗胍·乙酸铜、混脂·硫酸铜交替喷施。
4.小菜蛾。发生初期可选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制剂或植物源农药防治,发生重时可选用阿维菌素等药剂防治。
三、注意事项
一是注意保护蜜蜂。吡虫啉、噻虫嗪等新烟碱类药剂对蜜蜂毒性高,油菜花期施药时要停用此类药剂,以防影响蜜蜂采蜜安全。
二是注意抗性治理。菌核病、霜霉病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药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要停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改用其他药剂,加强抗性治理,提高防治效果。
三是注意科学用药。各类农药要严格按照标签标注的用药量和方法科学施用,注重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性,保障油菜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植保无人机施药时,每亩用水量不低于1.5升,并添加沉降剂。
桂ICP备19006652号 网站标识码:4500000028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