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植物保护专栏>>技术服务>>植保技术

2025年广西农区蝗虫防控方案

2025-03-26 09:55     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站
【字体: 打印

广西农区蝗虫主要包括东亚飞蝗和土蝗,东亚飞蝗是具有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重大生物灾害。预计2025年全区蝗虫总体发生程度轻,局部暴发危害的风险较大。为有效控制蝗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策略

建立“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加强蝗情动态监测,优先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在高密度发生区及时开展化学应急防治,科学选药,精准施药,推动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二、防控重点

(一)东亚飞蝗(一类虫害)。桂中蝗区:来宾市兴宾区、象州县、武宣县,柳州市柳江区、柳城县;沿海蝗区:北海市铁山港区及合浦县。实行重点监控。

(二)农区土蝗。全区各地均有发生,特别是水稻、甘蔗、玉米等作物周边的荒草地、夹荒地、常年发生较重的区域,以及河边、江边、沟边、塘边、易涝区域等土蝗适宜发生地,注意监控土蝗曾经发生的地域。黄脊竹蝗主要发生区桂林、贺州、河池、南宁、钦州等市,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发生。

三、防控措施

(一)防治指标与适期。

飞蝗防治指标为0.5头/m2,土蝗防治指标为5头/m2,防治适期为蝗蝻2—4龄盛期。

(二)主要技术措施。

1.监测预警。

坚持“系统监测与蝗区普查相结合”,密切监测蝗虫发生动态,重点监测群居型飞蝗蝗群,及时掌握外来入境蝗群的迁入、扩散路径,明确发生期、发生密度、区域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并第一时间上报。

2.防控技术。

(1)生态控制:桂中地区蔗区推广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采取改变种植结构,促进生物多样性,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植树造林、种植果树、发展林下种养等,或种植蝗虫不喜食的双子叶植物(如西瓜、花生等),恶化蝗虫孳生环境,压缩发生面积;滨湖和内涝蝗区结合水利设施改造,开发多种养模式,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生态效益的同时抑制蝗虫发生,降低暴发频率;北海市合浦县等沿海蝗区结合滨海红树林生态保护工程,改善沿海滩涂地植被,降低飞蝗种群数量。

(2)生物防治:主要在中低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在5头/m2以下和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下)和生态敏感区(包括湖库、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学农药的区域),可降低防治指标,在3龄盛期前优先使用蝗虫微孢子虫、球孢白僵菌、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防治,合理使用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在农林交错区,可采取牧鸡牧鸭、招引益鸟等进行防治。使用球孢白僵菌、绿僵菌防治可进行大型植保器械喷雾。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可单独使用或与昆虫蜕皮抑制剂混合进行防治。

(3)化学防治:在高密度发生区(飞蝗密度在5头/m2以上,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上)采取化学应急防治。在集中连片区域,优先使用植保无人机防治。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技术进行防治;在芦苇、甘蔗、玉米等高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使用烟雾机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防治。

四、注意事项

(一)提高施药水平。根据蝗虫活动规律,确定防治时间,做到精准施药。化学防治时,应考虑条带间隔施药,留出合理的天敌避难区域。避免使用烟雾机喷施微生物农药。

(二)开展防效评估。注意监测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跟踪防治效果,适时开展评价,一旦防治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即可终止防治行动,避免过度施药。

(三)落实防护措施。提前发布飞防作业公告、设置防治区警示提醒、强化防治人员的个人防护以及对非靶标生物区(特别是种桑养蚕区、水产养殖区等)的安全保护等。

    访问统计 | 站点地图

    注:本网为政府公益性网站,转载文章是为“三农”提供免费信息咨询。如所转载文章的作者或单位不同意转载,请与我中心联系。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电话:0771-2182500、2182501
    承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信息中心 电话:0771-2182857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青山路8号(530021)

    桂ICP备19006652号 网站标识码:4500000028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