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植物保护专栏>>技术服务>>规范规程

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2016-05-18 11:43     来源: 本站
【字体: 打印
 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系统调查
1.1.1 越冬代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
冬前调查在收割后至冬种结束查1次,冬后幼虫化蛹盛期查1~2次。按冬板、犁冬、冬种三种类型的虫源田,每类型田选3块田,单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6㎡。每块板田(或免耕冬种田)在每样点内随机拔取20丛,共取100丛;犁冬、冬种田拾取5个点内全部可见稻桩,每块田共查30㎡。剥查稻桩上螟虫数,计算越冬虫口密度、死亡率和寄生率。冬前、冬后调查结果分别记载于表1。
表1  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记载表
单位:                                                        年度:
日   期
地点
类型田
调查面积()
调查丛数()
活虫数()
折算
活虫量
(/)
死         亡
二化螟占越冬螟虫总数的比例(%)
死虫数()
死亡率(%)
自然死亡数()
死亡率(%)
寄生数()
寄生率(%)
 
 
 
 
 
 
 
 
 
 
 
 
 
 
 
 
 
 
 
 
 
 
 
 
 
 
 
 
1.1.2 幼虫、蛹发育进度调查
在各代化蛹始盛期开始到盛末期。每隔3~5天查1次。越冬代调查:结合越冬代残留虫量进行调查,以后根据需要再调查1次。调查场所除选择犁翻田、冬板田、免耕冬种田等虫源田外,还要选择堆放的稻草,剥查的活虫各类型虫源要有一定的比例,总活虫不少于100头,分别记载幼虫龄期、蛹级和蛹壳及死虫、寄生等情况。将调查结果记载于表2。
一般世代调查:第一次调查结合虫口密度进行调查。剥查活虫数不少于100头。对查到的幼虫、蛹进行分龄分级。隔3~5天后进行第二次调查,调查时在各种类型田中根据不同危害状的比例拔取被害株。除调查各虫态的发育进度外,还查死亡、寄生情况,每次的调查结果分别记载于表2。
表2  二化螟发育进度调查表
单位:                                                        年度:
日期
地点
类型田
品种
生育期
项目
总虫数
13
4
5
6
预蛹
1
2
3
4
5
6
7
蛹壳
自然死亡
寄生
 
 
 
 
 
 
 
 
 
 
 
 
 
 
 
 
 
 
 
 
 
%
 
 
 
 
 
 
 
 
 
 
 
 
 
 
 
 
1.1.3 卵块密度、孵化进度调查
每代成虫始盛期开始至盛末期止,每隔2~3天查一次。根据水稻品种、播期、移植期等划分几种类型田,每类型田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1~2块。调查时应定田定点,秧田对角线取样,每点2㎡,每块秧田查10㎡。大田平行跳跃法取样500丛。摘取所有点内的卵块。计算卵块密度,每次所摘取的卵块分放在培养皿内,皿口用双层湿沙布扎紧,置于室内逐日观察卵块孵化情况,累记孵化进度,同时记载卵寄生数,计算寄生率。将调查、观察结果记载于表3。
表3  二化螟卵块密度和孵化进度调查表
单位:                                                        年度:
时间
地点
类型田
品种
生育期
取样面积
(㎡或丛)
螟卵()
卵孵率(%)
卵寄生率(%)
当日数值
累计数值
累计亩卵量
当日孵化数
累计孵化数
累计孵化率
当日寄生数
累计寄生数
累计寄生率
 
 
 
 
 
 
 
 
 
 
 
 
 
 
 
 
 
 
 
 
 
 
 
 
 
 
 
 
 
 
 注:孵化卵块数指有50%以上卵粒孵化的卵块数。
1.1.4 成虫诱测
结合其它害虫观测进行。调查结果记载于“广西农作物病虫观测报表”表。
1.1.5 螟害率、冬后各代虫口密度调查
在各代二化螟为害造成枯心苗,白穗基本稳定(化蛹率达30%)时进行。按水稻品种、生育期或螟害轻、中、重分成几个类型,每类型田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3块。釆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查200丛,计数被害株,并拔取点内所有的被害株,剥查虫数,同时调查20丛稻的分蘖苗或有效穗数,计算被害率及虫口密度、死亡率。将调查结果记载于表4
表4  二化螟虫口密度及被害率调查表
单位:                                                        年度:
日 期
地点
类型田
品种
生育期
调查丛数()
平均每丛
调查总株数
查获虫量()
折算每亩活虫量()
死亡率(%)
占稻总活虫量比例(%)
被害株
被害株率(%)
A.1.1.1.1.1.1 分蘖数
有效穗数
活虫数
死虫数
 
 
 
 
 
 
 
 
 
 
 
 
 
 
 
 
 
 
 
 
 
 
 
 
 
 
 
 
 
 
 
 
1.2  大田普查
1.2.1 卵块密度调查
于每代成虫高峰后23天开始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类型田,每类型田12块,秧田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2,大田平行跳跃法取样200400丛,查看点内的二化螟卵块数,计算每亩卵块密度。将调查结果记载于表5
表5  二化螟卵块密度普查记载表
单位:                                                        年度:
日 期
地点
世代
类型田
品种
生育期
取样面积(㎡或丛)
查获卵量(块)
折算卵块密度(块/亩)
发生面积
占调查面积比例(%)
 
 
 
 
 
 
 
 
 
 
 
 
 
 
 
 
 
 
 
 
 
 
1.2.2 螟害率普查
于各代螟害率基本稳定(化蛹率达30%)进行,按螟害轻、中、重类型田,随机抽样调查各若干块,抽样调查的代表面积占种植面积的2%5%。釆用大田巡视目测法,根据螟害的田间分布型,抽查的每一田块查看有代表性的35个点,目测确定该田块当时的发生程度等级,整理记载于“广西农作物病虫观测报表”。
预测内容与方法
2.1  发生期预测
2.1.1 历期预测法
根据上一代幼虫和蛹的发育进度,参考当时的气象情况,根据不同温度下的各龄幼虫、各级蛹的历期和产卵前期、卵的历期,预测成虫发生期和卵孵化期。具体方法是:将各虫龄、蛹级占总活虫量的百分率自蛹壳起逆向累加达到10%50%84%分别作为始盛、高峰、盛末期的蛹级、虫龄,即可由该龄幼虫或该级蛹到羽化的历期,推算出成虫羽化始盛、高峰、盛末期,再加上产卵前期、卵期,即可推算出相应的卵孵化期。推算方法如下:
成虫发生始盛、高峰、盛末期=检查日期+达到始盛、高峰、盛末期标准的虫龄或蛹级的1/2历期+下一虫龄或下一级蛹到羽化的历期。
卵孵化始盛、高峰、盛末期=成虫始盛、高峰、盛末期+产卵前期+卵的历期。
2.1.2 期距预测法
以上一代某一虫态的发生期预测下一代相应的虫态发生期。积累多年历史资料的测报站,可釆用期距预测,根据当地多年的历史资料,计算出两个世代或两个虫态之间的间隔天数(即期距),计算历年期距的平均值时,还要计算这一平均值的标准差,以衡量平均数的变异大小,并找出早发,中发和迟发的期距,在环境条件变化较大时,除参考历年期距的平均值外,结合选用历史上气象、苗情等相似年期距,作出预报。
2.2  发生程度预报
第一代根据越冬后残留虫口密度,以后各代根据上代残留虫口密度、虫源田面积,参照常年气候条件相似的年份的同期初蛹后的死亡率以及每块卵块造成被害株数等资料,测算下一代总蛾量、卵量及发生面积,结合当年气象预报情况、苗情,预报发生程度,发生中期预报。
预测预报参考资料
3.1  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表6  二化螟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项    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本田卵量(块/亩)
>60
61~120
121~180
181~300
>300
上一代残留虫量(头/亩)
<200
200~400
401~700
701~1000
>1000
虫伤株(%)
<5.0
5.0~10.0
10.1~15.0
15.1~25.0
25.1~50.0
白穗率(%)
<1
≥1
>2
>4
>7
估计损失率(%)
<1
≥1
>2
>4
>7
面积比率(%)
>80
≥20
≥20
≥20
≥20
3.2  各虫态历期
表7  二化螟各虫态在不同温度下的历期(天)
温度(℃)
成虫
幼虫
全代
最长
最短
平均
最长
最短
平均
最长
最短
平均
最长
最短
平均
最长
最短
平均
20
15
12
13.5
21
21
19
19
20.3
20.5
10
8
8.5
 
 
 
90
67
82.1
25
10
8
9.0
11
11
7
8
9.1
9.5
6
4
5.8
46
43
44.4
73
63.5
68.1
28
8
6
7.1
8
8
6
6
6.8
7.0
6
4
4.9
37
34
35.6
59
50
54.8
30
7
6
6.6
8
8
4
4
5.8
6.0
5
4
4.4
33
20
30.5
53
42
41.8
33
5
3
3.8
27
23
25.4
 
 
 

    访问统计 | 站点地图

    注:本网为政府公益性网站,转载文章是为“三农”提供免费信息咨询。如所转载文章的作者或单位不同意转载,请与我中心联系。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电话:0771-2182500、2182501
    承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信息中心 电话:0771-2182857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青山路8号(530021)

    桂ICP备19006652号 网站标识码:4500000028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