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植物保护专栏>>技术服务>>规范规程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2022-09-01 10:35     来源: 本站
【字体: 打印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越冬调查
在主要越冬场所进行,每年于早稻播种前调查12次,选择免耕冬种田、冬板田各类型场所35块,每类型场所随机分散取样面积100㎡,并调查统计稻飞虱可越冬的面积比例。采用目测法,分别记录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低龄若虫和高龄若虫及成虫数,并折算每667㎡虫量。拔取100株再生稻,检查卵条和卵粒,折算百株有效卵粒。将调查结果载入表1
表1  稻飞虱越冬调查记载表
单位:                                                        年度:
日期
地点
类型田
样点类型面积比(%)
取样面积(㎡)
褐飞虱
白背飞虱
混合虫群
卵量
成虫
若虫
成虫
若虫
调查株数
卵粒数
百株卵粒
低龄
高龄
低龄
高龄
(头/亩)
1.2  系统调查
1.2.1灯光诱测
20W黑光灯(波长3650Å)200W白炽灯或佳多牌测报灯作标准光源。灯源离地面1.5 m,除佳多牌测报灯外,其它两种测灯上方架设防雨罩,下方装集虫漏斗,漏斗口下装毒瓶,黑光灯在上、下方之间装档虫板,诱测灯安置应紧靠稻田,诱测灯直径350 m范围内无高大建筑物和丛林,路灯等大照明光源。开灯时间:桂北地区每年326日至1110;桂南地区每年31日至1110;单季中稻区:每年41日至910。逐日将诱得的成虫计数,并区别种类和雌雄,同时记录开灯时的天气状况,观测结果记载于“广西农作物病虫观测表”。
1.2.2田间虫量
调查在观察区内进行,观察区面积应在30hm2以上。选有代表性的类型田作固定系统调查田。有条件时设立观测圃,其面积不少于667㎡,每隔5(每月逢五、逢十)进行调查一次。
1.2.2.1 秧田期
从秧苗3叶期至移植前进行,选有代表性各类型田23块。采用扫网法,随机取样20点,每点用直径为3640㎝的捕虫网来回扫取宽副为1 m(0.4㎡的面积)秧苗,统计捕虫网的虫数。目测法:随机取样10点,每点查0.1㎡,目测计算点内的虫数。将调查结果记载入表2
表2  秧田稻飞虱调查记载表
单位:                                                        年度:
日期
地点
类型田
品种
秧龄
取样面积(㎡)
褐飞虱(头/㎡)
白背飞褐(头/㎡)
混合种群(头/㎡)
成虫
若虫
小计
成虫
若虫
小计
1.2.2.2 本田期
从水稻返青期至黄熟期止,选各类型田23块,采用平行双行跳跃式取样,每点取2丛。每块田的取样丛数可根据稻飞虱虫口密度而定。每丛稻飞虱虫口密度低于10头时,每块田查100丛;每丛大于10头,每块田查50丛。采用33㎝×45㎝的白搪瓷盘作载体,用水湿润盘内壁。查虫时将盘轻轻插入稻行,下缘紧贴水面稻丛基部,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连拍三次,随时检查记数。将调查结果记载于表3
表3  稻飞虱田间系统调查记载表
单位:                                                        年度:
日期
地点
类型田
品种
生育期
取样丛数
褐飞虱(头/百丛)
白背飞虱(头/百丛)
混合种群(头/百丛)
长翅型成虫
短翅型成虫
若虫
长翅型成虫
短翅型成虫
若虫
1.2.3田间卵量
本田主害代及其上一代的成虫高峰后57天各查一次。在观察区内选择不同类型田各1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主害代前一代查25丛,主害代查10丛,每丛剪取外围和内部稻株各1株。同时调查取样稻丛的总株数。将剪取的稻株带回室内剖查卵条、卵粒,记载未孵卵、卵壳、寄生卵的卵粒数,镜检未孵卵的胚胎发育进度。将调查结果记载于表4
表4  稻飞虱田间卵量及发育进度调查记载表
单位:                                                        年度:
日 期
地点
类型田
品种
生育期
平均每丛株数
取样株数
卵条数(条)
卵粒数
其中(粒)
寄生率(%)
未孵卵量(粒/百株)
初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已孵数
1.2.4天敌调查
捕食性天敌调查在系统调查田中选主要类型田1(有观察圃的在观察圃调查)每月查3(逢十调查1),结合系统调查进行,以查蜘蛛和黑肩绿盲蝽为主。寄生性天敌调查,在各代成虫主峰期结合系统调查进行,每次抽查成虫(田间短翅型成虫量多时以此虫态为主)和高龄若虫50头,先目测螯蜂寄生虫数,再抽查线虫寄生虫数。卵寄生性天敌调查结合卵量调查进行。将调查结果记载于表5
表5  稻飞虱天敌调查记载表
单位:                                                        年度:
日 期
地点
类型田
品种
生育期
取样丛数(丛)
捕食性天敌
(头/百丛)
成、若虫寄生性天敌
蜘蛛
黑肩绿盲蝽
调查虫数(头)
蜂寄生(头)
线虫寄生(头)
寄生率(%)
1.3  大田普查
主害前一代23龄若虫盛期普查1次,主害代防治前和防治后10天各普查1次。选择不同长势、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等类型田进行普查,每类型田调查面积不少于该类型田种植面积的2%。采用大田巡视目测法与田间随机抽样实查相结合。抽样实查的田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510点,每点2丛。调查方法同本田系统调查,计数成虫、高龄若虫和低龄若虫;计算褐飞虱百分率、各级发生程度的面积。将调查结果记载于表6
表6  稻飞虱大田虫口密度普查记载表
单位:                                                        年度:
日期
地点
类型田
品种
生育期
调查面积()
发生面积()
各级发生程度面积(亩)
成虫(头/百丛)
若虫(头/百丛)
混合种群(/百丛)
褐飞虱百分率(%)
长翅型成虫
短翅型成虫
2  预测内容与方法
2.1  发生期预测
根据灯下成虫消长情况及田间系统调查,当成虫数明显增加时为成虫始盛期;增加数最多时为成虫高峰期;增加数少、已开始下降时为盛末期。用成虫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的日期,加上当代的产卵前期和卵期,即为若虫孵化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以若虫孵化高峰期加上若虫3龄前的历期限,就是防治适期。
2.2  发生程度预测
发生为害趋势预测:根据灯下成虫诱获量、田间虫量、虫源性质、卵量、天敌情况及发生期天气条件、苗情、预报发生为害趋势。
2.3  异地预测
根据历年迁入的虫情如迁入时期、迁入量和迁入峰等,组建本地迁入代害虫的迁入时期,以及迁入后发生程度的各类长、中、短期预测模型。
迁入虫情预报:从全国农技中心测报处发布的虫情预报或与有关地区的信息交流获取虫源迁出地的虫情,参考历史资料及迁入时期有关气象预报、结合本地虫源及苗情,预报当地发生为害趋势,当测灯诱蛾量突增时,及时进行大田调查,田间成虫高、卵量大、小生境适宜即发布防治适期及防治对象田的短期预报。
3  预测预报参考资料
3.1  世代的划分
第一代  4月中旬以前;
第二代  4月下旬至5月中旬;
第三代  5月下旬至6月中旬;
第四代  6月下旬至7月中旬;
第五代  7月下旬至8月中旬;
第六代  8月下旬至9月中旬;
第七代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第八代  10月下旬以后
3.2  峰期的确定
3.2.1成虫峰期
迁入代成虫峰期的确定是根据灯诱的结果,成虫从出现突增日起到高峰后的突减日止,为一个峰期,峰期中虫量最多的日期为高峰日。前一峰的突减日和后一峰的突增日之间相距3 d以内(3 d)的,则计入同一个峰期。本地成虫羽化峰的确定是根据田间调查结果,成虫量出现最多的日期为高峰日,高峰日前虫量突增至高峰日后虫量稳定的这段时期为高峰期。
3.2.2产卵高峰
成虫高峰后,出现相应的卵量突增时,则为产卵高峰。
3.2.3若虫高峰
田间出现若虫突增则为孵化高峰。此后若虫数量继续增加,当13龄若虫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均达最大时,则定为低龄若虫高峰期。
3.3  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表7  稻飞虱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项    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分蘖期虫量(头/百丛)
<1000
1000~1500
1501~2000
2001~3000
>3000
孕穗、抽穗期虫量(头/百丛)
<500
500~1000
1001~2000
2001~3000
>3000
估计损失率(%)
<2
2~5
5.1~10
10.1~15
>15
面积比率(%)
>80
≥20
≥20
≥20
≥20
3.4  各虫态历期
            表8  褐飞虱各龄若虫历期(天)                 南宁
代别
一龄
二龄
三龄
四龄
五龄
六龄
最短
最长
平均
最短
最长
平均
最短
最长
平均
最短
最长
平均
最短
最长
平均
最短
最长
平均
一代
二代三代
四代
五代
六代
七代
八代
九代
十代
3
4
3
3
2
1
1
2
3
4
8
5
3
5
4
5
4
6
5
25
4.8
4.1
3.0
4.0
3.0
2.9
3.0
3.1
3.8
13.0
2
1
2
1
1
1
1
1
2
4
6
3
2
4
3
4
2
5
6
15
3.6
1.9
2.0
2.7
2.3
2.1
1.8
2.6
4.3
11.0
2
1
2
1
1
1
1
1
1
8
5
3
4
3
4
4
3
4
6
21
2.8
1.7
2.2
2.3
2.7
2.1
2.1
2.4
4.8
16
1
1
1
2
1
1
1
1
2
4
4
3
3
4
4
3
3
7
8
19
2.8
2.2
1.3
2.9
3.5
2.0
2.2
2.8
3.8
9
3
1
1
1
1
1
1
2
1
4
6
6
5
5
5
4
5
5
9
16
3.4
3.7
2.1
3.7
3.3
3.0
3.0
4.1
8.0
8.0
3
3
3
1
1
1
7
7
4
3
4
4
6
10
3.6
3.7
3.0
2.5
2.3
3.0
8.5
 表9  褐飞虱各世代虫态历期(天)      南宁
代别
卵期
若虫期
成虫期
全世代
最短
最长
平均
最短
最长
平均
最短
最长
平均
最短
最长
平均
一代
二代
16
5
23
10
20.3
10
14
11
22
16
17.2
13.8
5
12
30
26
15
16.4
40
31
65
47
55.0
3705
三代
四代
五代
六代
七代
八代
九代
6
6
8
8
7
7
7.1
6
7
7
13
12
13
11
10
11
13
23
18
17
17
18
15
17
29
13.5
15.8
13.9
13.2
12.2
15.1
25.5
1
2
1
13
1
8
3
22
29
43
38
42
57
59
8.2
13.0
12.4
22.1
17.1
28.8
35.4
20
25
22
33
21
23
40
44
52
63
59
61
79
100
28.3
36.1
34.9
45.1
38.0
48.7
73.9
十代
20
32
23.8
52
59
56.5
1
19
13
31
103
93.0
表10  白背飞虱产卵前期(天)
代别
产卵前期
产卵高峰前期
迁入代
4.7±0.68
7.17±1.4
第五(2)代
5.3±0.84
8.2±1.3
第六(3)代
5±0.8
7.2±1.04
 表11  白背飞虱各龄若虫历期(天)         玉林 1973—1974
代别
一龄
二龄
三龄
四龄
五龄
最长
最短
平均
最长
最短
平均
最长
最短
平均
最长
最短
平均
最长
最短
平均
二代
三代
四代
五代
六代
七代
八代
九代
4
3
3
4
4
3
6
9
2
2
2
2
2
2
2
5
3.2
2.4
2.4
2.7
2.6
2.5
3.2
6.1
5
3
3
3
3
4
5
8
2
1
1
1
1
1
1
1
2.7
2.0
2.0
2.0
2.0
2.8
2.9
5.7
5
4
4
3
3
3
4
9
2
1
1
1
1
1
1
4
2.7
2.0
2.0
2.0
1.9
2.0
3.1
6.9
5
3
5
3
4
4
5
17
2
1
1
1
1
1
2
6
3.2
2.2
2.3
2.4
2.2
2.3
2.5
8.9
10
7
5
6
6
6
7
22
2
2
2
2
2
2
4
10
4.6
2.9
3.0
3.5
2.3
3.6
5.3
15.2
表12  白背飞虱各世代虫态历期(天)    广西南宁
代别
卵期
若虫期
成虫期
全世代
最长
最短
平均
最长
最短
平均
最长
最短
平均
最长
最短
平均
49
49
94
46
39
42.5
19
4
8.1
119
95
102.2
8
6
7
20
12
14.1
36
2
13.6
66
19
35.8
7
5
6
15
11
12.8
23
2
14.6
42
23
32.7
4
4
4
16
12
13.2
18
2
9.5
35
19
23.7
5
4
4.5
19
15
17.5
20
3
11.8
35
33
33.7
5
3
3.5
17
8
11.6
22
1
8.3
38
14
23.7
6
4
4.5
16
10
13
32
1
12.7
49
16
28.3
7
5
5.6
18
13
15.5
25
3
15
45
26
35.8
9
9
9
24
13
16.7
40
1
14.7
67
24
37.8
12
11
11.3
47
33
36.9
45
9
33.8
92
61
83

    访问统计 | 站点地图

    注:本网为政府公益性网站,转载文章是为“三农”提供免费信息咨询。如所转载文章的作者或单位不同意转载,请与我中心联系。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电话:0771-2182500、2182501
    承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信息中心 电话:0771-2182857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青山路8号(530021)

    桂ICP备19006652号 网站标识码:4500000028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