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农业技术推广专栏>>农业技术>>粮食作物种植技术

逐梦玉米地

2020-07-06 04:59     来源: 广西日报
【字体: 打印

 “每天跟玉米打交道,研究它的遗传、变异规律,探索其中奥秘,很有意思。我的玉米梦就是希望能选育出更多优质高产的玉米新品种。”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品种筛选鉴定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王兵伟说自己对玉米“用情专一”,愿一辈子侍弄它。

    为了选育一粒好的种子,他常常顶风冒雨、逐日伴星,把希望播散在田野上;为了鉴别一个好的品种,他如神农氏尝百草般品尝数千个玉米,在数千种组合中筛选培育;为了玉米育种研究走快走稳,他倡导实现基础研究与常规研究“两条腿走路”……

    1 “农民科学家”的笨功夫

    玉米育种苦不苦?苦。怎么应对?王兵伟的答案是:用笨功夫,踏踏实实地干。

    王兵伟和团队成员都是硕士生、博士生,选择玉米育种道路后,他们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科学家”,除了像农夫般春种秋收,还要搞科研。常年在地里忙活,他们的皮肤都是黝黑发亮。

    5月底的一天,在广西农科院明阳基地玉米地里,闷热、潮湿、蚊虫肆意袭击着王兵伟,他穿着授粉专用的大褂,顶着烈日在给玉米授粉。给玉米人工授粉是一件极其繁琐而细致的工作。为保证亲本的纯度,防止异株花粉传入,在雌穗露出花丝之前,要套上纸袋并固定,根据育种目的选择自交和杂交。中午一点多,正是太阳最毒辣的时候,直射的阳光让人睁不开眼,“因为收集花粉的纸袋在上午9时左右露水才能干,想早点儿授粉都不行,要不然纸袋不干,花粉就会粘在一起。授粉就是在抢时间,高峰时有时忙到下午三点以后,因为错过了这一茬,育种实验就白费了。像这样授粉一年大概有3个月的时间。”授粉时,在蒸笼般的玉米地里,有时一天要待上近10个小时。

    为攻克一个又一个玉米育种难题,王兵伟不轻易放过每一棵玉米。多年来,他进行了几百次试验,几千次组配、数万次观察。为了加快育种速度,王兵伟和团队每年冬天都要到海南育种基地再进行加代繁种。

    “如果有几天不下玉米地我就觉得憋得慌,下雨时去到地里才知道玉米倒不倒伏,刮风的时候才能看到玉米会不会被刮折断,天热了要观察玉米是否耐高温、要授粉,天冷了要比对玉米的耐寒性,只有经常反复仔细观察,你才能确切地判断不同品种的优劣和特征特性,从中选出经得起考验的玉米优良品种。”王兵伟说。

    “我把玉米育种看作是一项辛苦而又甜蜜的事业,能让种植这些玉米的农民增收致富,是我最大的梦想。”十几年来,王兵伟就是这样满腔热情,努力让自己的玉米梦在希望的田野上变成现实。

    2  品尝鲜玉米尝到舌头发麻

    品尝鲜食玉米,听起来很美妙吧。读者也许会自行脑补这样的场景:剥开刚摘下的新鲜玉米棒一口咬下去,玉米粒爆浆产生的甘甜汁水,瞬间充盈口腔,再加上玉米粒脆嫩Q弹的口感,爽。王兵伟说,乍看“尝鲜玉米”是一件美差,是享“口福”,可是当品尝变成一项工作时,却是一件“痛苦”的事了。每年授粉几千个玉米新组合,收获玉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品尝”。

    王兵伟还记得第一次品尝玉米时,由于缺乏经验,他一口气把摆在面前的几十个组合的玉米段全吃了,最后吃到肠胃返酸。有时整个团队一天要品尝500个左右的组合,品尝七八个小时,由于长时间品尝,大家颚面肌都疼痛了,舌头麻木。而且品尝时不单是吃玉米那么简单,还要说出品尝玉米的特点,甜不甜、糯不糯、有没有怪味、香不香……一一记录下来进行打分。对那些“好吃”的玉米组合,他们会再钻到地里看看其长势及抗性情况如何,假如都是“优秀”的,那么在下一年就会多配点种子,种植出来之后,选中的玉米就开始参加各种“品鉴大会”,几年之后,假如表现优异,就可以通过审定了。

    王兵伟从小在农村长大,下地干活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在广西,下到玉米地里时,仍让他感到惊讶——同样是玉米,北方玉米株型紧凑、叶子上冲、产量高,长时间在地里劳作,不会觉得闷热,而且从播种到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可是广西的玉米植株高大、叶子密密匝匝,钻到玉米地里,不到几分钟,就能够把人热到呼吸急促,而且各种农作机械化程度都很低。

    “开弓没有回头箭。”王兵伟说,即便再辛苦,也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之所以能够坚持初心,除了喜欢之外,他感到目前玉米遗传育种及生产上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他责无旁贷。

    3  只给自己的科研打60分

    玉米是广西的第二粮食作物,每年的总产量以及消费量仅次于水稻,玉米产业在广西的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玉米育种工作涉及遗传、育种、土壤、栽培、植物保护等多个学科,选育一个新品种历时多年才可能成功。南方人喜欢鲜食玉米,而且口味越来越“挑剔”,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培育出新品种,王兵伟和他的团队一直砥砺奋进。

    除了普通玉米和鲜食玉米的研究,王兵伟也将目光瞄准了青贮玉米。王兵伟说,青贮玉米不收果穗,不收粒,在玉米出现灌浆一个月后,果穗和茎秆全部打碎,然后打包发酵。作为牛饲料,这是非常优质的畜牧饲料。“以后这是玉米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我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

    “现在我们做玉米育种杂种优势研究,大多情况下会使用系谱,但是得出的结果不是很准确,而且工作量非常大。而现代分子育种则通过研究控制性状的基因,这是现在使用得比较多的研究方法。假如要把玉米杂交优势体现出来,必须把亲本自交系进行分群分类。怎么分类?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很快就能够实现,这样育种就不会太盲目。”王兵伟希望利用高科技提升育种精准率。

    他表示,目前不少玉米育种科研人员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田间地头,而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进行基础研究,以致现在基础研究较为薄弱,这方面亟需加强,因为原始创新一般来源于基础研究。

    从事玉米育种研究十几年,王兵伟如何给自己打分?“只能给自己打60分,刚及格。”王兵伟坦言,在常规育种方面50分,现在开始了一些基础研究项目加10分。他希望今后要实现基础研究与常规研究“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好,走得快、走得稳。

    逐梦玉米地,王兵伟及团队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选育了29个玉米优良新品种,获植物新品种权6项,成果登记22项。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访问统计 | 站点地图

    注:本网为政府公益性网站,转载文章是为“三农”提供免费信息咨询。如所转载文章的作者或单位不同意转载,请与我中心联系。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电话:0771-2182500、2182501
    承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信息中心 电话:0771-2182857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青山路8号(530021)

    桂ICP备19006652号 网站标识码:4500000028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