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分布范围
水稻白叶枯病在欧洲、非洲、南美、美国、澳大利亚、亚洲都有发生;而以日本、印度、我国发生较重。
我国主要华东、华中、华南稻区发生重;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部分稻区也有分布,西藏也有发现。只有新疆、甘肃未见报道。
折叠 编辑本段 水稻白叶枯病
折叠 编辑本段 危害症状
在空气潮湿时,病叶上的新鲜病斑上,白叶枯病 发病病叶 有时甚至在未表现病斑的叶缘上分泌出湿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菌胶,干涸后结成硬粒,容易脱落。在籼稻上的白叶枯病斑多半呈黄色或黄绿色,在粳稻上则为灰绿至灰白色。在感病品种上,初起病斑呈开水烫过的灰绿色,很快向下发展为长条状黄白色,在我国南方稻区一些高感品种上发生凋萎型白叶枯病,主要发生在秧苗生长后期或本田移植后1~4星期内,主要特征为"失水、青枯、卷曲、凋萎",形似螟害枯心。诊断方法,将枯心株拔起,切断茎基部,用手挤压,如切口处溢出涕状黄白色菌脓,即为本病。如为螟害枯心,可见有虫蛀眼。
折叠 编辑本段 发病特点
白叶枯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和稻桩上越冬,据江苏研究,重病田稻桩白叶枯病 附近土壤中的细菌也可越年传病。播种病谷,病菌可通过幼苗的根和芽鞘侵入。病稻草和稻桩上的病菌,遇到雨水就渗入水流中,秧苗接触带菌水,病菌从水孔、伤口侵入稻体。用病稻草催芽,覆盖秧苗、扎秧把等有利病害传播。早、中稻秧田期由于温度低,菌量较少,一般看不到症状,直到孕穗前后才暴发出来。病斑上的溢脓,可借风、雨、露水和叶片接触等进行再侵染。
折叠 编辑本段 流行动态
本病最适宜流行的温度为26~30~C,:20~C以下或33~C以上病害停止发生发展。雨水多、湿度大,特别是台风暴雨造成稻叶大量伤口并给病菌扩散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秧苗淹水;本田深水灌溉,串灌、漫灌,施用过量氮肥等均有利发病;品种抗性有显著差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有利病害流行。